图片 孟子“性善论”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_滚球体育投注app_线上投注官网~

滚球体育投注app_线上投注官网~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哲学 > 中国哲学 > >

孟子“性善论”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
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admin | 本文已影响
  [摘要] 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、向善、为善几个环节,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,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“四端”发展成为“四德”。现代德育在“性善论”的影响下,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,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、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,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,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的“善端”。
  [关键词] 性善论;现代德育。
  充满智慧的儒家哲学思想,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。它用其自身的独特魅力,为现代德育奠定了稳定的根基,并引领着现代德育趋于完善。“性善论”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的“四德”,从古至今,诠释着一个宗旨,即在构建理想人格的过程中,德育必定发挥着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。但是当施教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者形成自我教育意识?一直是现代德育工作者反思的一个问题。
  一、性善论的析要。
 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指出:“无恻隐之心, 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”人性“四德”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。“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,情也。仁、义、明其必有也。礼、智,性也。心,统性情者也。端,绪也。因其情之发,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,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。” [1]朱熹注解之意,鲜明地强调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是对性与情、情与理的重视。
  (一) 人“向善”与“行善”的动机。
  孟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先天的“善端”,所谓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”。但是,孟子又曰: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”显然,人作为个体具有“善端”,但是,这种“善端”只不过是处于道德心理的萌芽状态,还不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的道德品质。个体的“人”只有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,其仁、义、礼、智四种善的萌芽,才能成为真正的“人”。孟子的“性善论”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,提炼了人“性善”的本性,突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“向善”的秉性。孟子在倡导人之本质根植于善的同时,也证实了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。对于每一个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人来说,在“成人”之前,必先“成才”。正如康德所言,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才能成为人,受教育对人来说,是一种需要。人有双重生命,父母那里遗传的生命是物质基础; 人要成为真正的人, 还要经历“二次生成”———为人之道,即可“成人”。人在有“向善”的根基上,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,才能激发内心的主观“行善”的心理情感。“行善”不是为了功名利禄,而是出于个体主观的“善端”。[ 2 ]
  (二) 人“为善”的意义。
  孟子“人性论”论证了人在“成人”的历程中,具有“向善”的本性与“行善”的主观意愿。他在对人“善端”肯定的同时,也论证了“成才”的必要条件———“为善”。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良知也。”孟子对人的“良知”“良能”品性的论证中提出,仁、义、礼、智等普遍道德准则不是自外强加于人的,而是源于人的内在,生发于人善良的本性。然而,孟子通过“圣贤人格”告诫人们,“善端”如果没有给予积极的保存,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,而逐步消失。“内圣外王”的高尚品质就是在“为善”中拓展“善端”的结果,它也肯定了人们是在“为善”中实现自我价值。当然, 《孟子》中又言,“圣人与我同类”;“曹交问曰‘人皆可以为尧舜,有诸?’孟子曰:‘然’。”“圣贤”的人格被人类赋予了极致性与神秘性,看似遥不可及,但是,“学而至之”的言论, 又激起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志向。人之“四端”,体现出人具有先天成德的天赋,但是孟子认定唯有“向善”的动机与“为善”的能力,才能扩充人的“善端”。人从“自然人”转变成“社会人”,全然依赖于“求真”“向善”与“粹美”的思想教育, 这也是人在生存之际,锤炼人格的必经之路。所以, 孟子强调了人在内求外修的同时,莫忘教育的重要性。人只有在接受教化的过程中,才能体会到“真、善、美”的真正价值之所在。

滚球体育投注app_线上投注官网~

随机阅读TODAY'S FOCUS